2024年,美国比特币现货ETF市场迎来转折点——贝莱德、ARK等机构的产品相继获批,然而知名资产管理公司VanEck的申请却持续卡在SEC审查环节。这一差异化对待不仅引发VanEck的公开抨击,更成为美国加密资产监管透明度争议的缩影。截至2025年9月,该事件后续未出现实质性进展,其背后的监管逻辑博弈与行业影响,至今仍为加密监管研究提供着重要历史案例。
一、争议背景:从“集体受阻”到“差异化审批”
SEC对比特币现货ETF的审批争议并非一日之寒。早在2010年代末,包括VanEck在内的多家机构就已提交申请,但SEC长期以“市场操纵风险”“投资者保护不足”为由拒绝。转折点出现在2024年,随着比特币市场规模扩大与监管协作机制逐步建立,SEC突然批准了贝莱德、ARK等机构的ETF产品,市场流动性快速向ARKB、FBTC等标的集中。
然而,VanEck的申请却未获同等对待。SEC要求其满足额外合规条件,例如必须与CFTC监管的比特币期货市场建立联动机制,或引入更严格的“反欺诈监控”技术。这种“同类不同标”的审批逻辑,成为VanEck与SEC矛盾的导火索。
二、核心矛盾:监管规则的“双重标准”之争
1. SEC的监管立场:风险防控优先
SEC的拒绝理由并非毫无依据。其核心监管逻辑基于《证券法》第6(b)条,要求ETF对应的现货市场必须证明“无操纵风险”,并与其他监管机构(如CFTC)建立协作机制。对于VanEck,SEC认为其申请材料中关于“市场监控”的方案不够完善,尤其是在跨市场操纵防范、价格发现机制透明度等方面存在漏洞。
此外,SEC内部对加密资产的“证券属性”认定仍存分歧——尽管比特币常被视为“商品”,但ETF作为证券产品,SEC需确保其运作不违反《证券交易法》的投资者保护原则。这种审慎态度,在2022年FTX暴雷等事件后更趋强化。
2. VanEck的诉求:公平性与创新保护
VanEck则援引《证券交易法》第19(b)条“非歧视性规则”,认为SEC对同类ETF产品采取了差异化标准。其公开声明指出,贝莱德等获批产品的合规框架与自身并无本质差异,SEC的“额外要求”实质构成“监管拖延”,不仅阻碍金融创新,还导致美国在数字资产领域的竞争力落后于欧盟、新加坡等司法管辖区。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VanEck认为SEC的审批逻辑缺乏透明度——既未明确“反欺诈监控”的具体技术标准,也未解释为何部分机构可豁免某些条件,这种模糊性让市场难以预判监管方向。
三、行业影响:短期分化与长期不确定性
VanEck事件的直接影响体现在市场资金流向。2024年下半年,已获批的ARKB、FBTC吸引了超百亿美元机构资金,而VanEck产品的缺席导致部分投资者对SEC监管一致性产生质疑,甚至转向离岸市场或灰度GBTC等替代标的。
长期来看,该事件暴露了美国加密监管的“路径分歧”:SEC内部可能存在“激进合规派”与“市场友好派”的博弈——前者坚持从严审批以规避风险,后者则担忧过度监管会错失技术创新红利。这种分歧直接影响了后续以太坊ETF等产品的审批进程,2024年底至2025年初,多只以太坊ETF申请同样陷入“无明确反馈”的状态。
四、历史启示:监管透明度与标准一致性的重要性
尽管VanEck事件最终因缺乏后续进展而成为“历史案例”,但其留下的启示仍具现实意义:
- 监管规则需“可预期”:加密资产的创新速度远超传统金融,SEC若持续以“个案灵活处理”方式审批,可能加剧市场对“监管俘获”的担忧,损害政策公信力。明确、统一的合规标准(如“市场操纵风险”的量化指标),是机构参与的前提。
- 跨部门协作是关键:比特币等资产同时涉及SEC(证券监管)与CFTC(商品监管)的权责范围,若缺乏明确的协作机制,极易出现“监管重叠”或“监管真空”。VanEck被要求与期货市场联动,本质上反映了SEC对跨市场风险的担忧,但这种要求若未提前明确,便会被视为“选择性执法”。
- 法律博弈或成破局点:VanEck曾暗示可能效仿Grayscale起诉SEC(2023年Grayscale胜诉后,SEC被迫重新审查比特币ETF)。尽管2025年前未出现诉讼行动,但此类司法挑战可能成为推动监管规则明晰化的重要力量——正如Grayscale案确立了“SEC需证明市场操纵风险真实存在”的举证责任,未来类似案件或进一步约束监管机构的自由裁量权。
总结:争议背后的监管逻辑反思
VanEck比特币ETF审批争议,本质是“风险防控”与“创新包容”在加密监管中的碰撞。SEC的审慎有其历史合理性——保护投资者、维护市场稳定始终是金融监管的核心使命;但VanEck的抨击也揭示了关键问题:在快速演进的数字资产领域,僵化或模糊的监管标准可能比“过度监管”更有害。
这一事件虽已成为历史,但它提醒我们:加密监管的终极目标不应是“阻止创新”或“放任风险”,而是在二者间找到动态平衡——通过透明规则、跨部门协作、市场参与方对话,构建既能防范系统性风险,又能容纳技术进步的监管框架。这或许是VanEck与SEC之争,留给加密行业最宝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