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nEck比特币ETF审批争议:SEC监管逻辑为何引争议?

本文围绕VanEck比特币ETF在SEC审批中的争议展开,分析SEC以风险防控为由的差异化监管逻辑与VanEck对公平性及创新保护的诉求,探讨事件对市场资金流向和加密监管透明度的影响,总结监管标准一致性的重要启示。

2024年,美国比特币现货ETF市场迎来转折点——贝莱德、ARK等机构的产品相继获批,然而知名资产管理公司VanEck的申请却持续卡在SEC审查环节。这一差异化对待不仅引发VanEck的公开抨击,更成为美国加密资产监管透明度争议的缩影。截至2025年9月,该事件后续未出现实质性进展,其背后的监管逻辑博弈与行业影响,至今仍为加密监管研究提供着重要历史案例。

image.png

一、争议背景:从“集体受阻”到“差异化审批”

SEC对比特币现货ETF的审批争议并非一日之寒。早在2010年代末,包括VanEck在内的多家机构就已提交申请,但SEC长期以“市场操纵风险”“投资者保护不足”为由拒绝。转折点出现在2024年,随着比特币市场规模扩大与监管协作机制逐步建立,SEC突然批准了贝莱德、ARK等机构的ETF产品,市场流动性快速向ARKB、FBTC等标的集中。

然而,VanEck的申请却未获同等对待。SEC要求其满足额外合规条件,例如必须与CFTC监管的比特币期货市场建立联动机制,或引入更严格的“反欺诈监控”技术。这种“同类不同标”的审批逻辑,成为VanEck与SEC矛盾的导火索。

二、核心矛盾:监管规则的“双重标准”之争

1. SEC的监管立场:风险防控优先

SEC的拒绝理由并非毫无依据。其核心监管逻辑基于《证券法》第6(b)条,要求ETF对应的现货市场必须证明“无操纵风险”,并与其他监管机构(如CFTC)建立协作机制。对于VanEck,SEC认为其申请材料中关于“市场监控”的方案不够完善,尤其是在跨市场操纵防范、价格发现机制透明度等方面存在漏洞。

此外,SEC内部对加密资产的“证券属性”认定仍存分歧——尽管比特币常被视为“商品”,但ETF作为证券产品,SEC需确保其运作不违反《证券交易法》的投资者保护原则。这种审慎态度,在2022年FTX暴雷等事件后更趋强化。

2. VanEck的诉求:公平性与创新保护

VanEck则援引《证券交易法》第19(b)条“非歧视性规则”,认为SEC对同类ETF产品采取了差异化标准。其公开声明指出,贝莱德等获批产品的合规框架与自身并无本质差异,SEC的“额外要求”实质构成“监管拖延”,不仅阻碍金融创新,还导致美国在数字资产领域的竞争力落后于欧盟、新加坡等司法管辖区。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VanEck认为SEC的审批逻辑缺乏透明度——既未明确“反欺诈监控”的具体技术标准,也未解释为何部分机构可豁免某些条件,这种模糊性让市场难以预判监管方向。

三、行业影响:短期分化与长期不确定性

VanEck事件的直接影响体现在市场资金流向。2024年下半年,已获批的ARKB、FBTC吸引了超百亿美元机构资金,而VanEck产品的缺席导致部分投资者对SEC监管一致性产生质疑,甚至转向离岸市场或灰度GBTC等替代标的。

长期来看,该事件暴露了美国加密监管的“路径分歧”:SEC内部可能存在“激进合规派”与“市场友好派”的博弈——前者坚持从严审批以规避风险,后者则担忧过度监管会错失技术创新红利。这种分歧直接影响了后续以太坊ETF等产品的审批进程,2024年底至2025年初,多只以太坊ETF申请同样陷入“无明确反馈”的状态。

四、历史启示:监管透明度与标准一致性的重要性

尽管VanEck事件最终因缺乏后续进展而成为“历史案例”,但其留下的启示仍具现实意义:

  1. 监管规则需“可预期”:加密资产的创新速度远超传统金融,SEC若持续以“个案灵活处理”方式审批,可能加剧市场对“监管俘获”的担忧,损害政策公信力。明确、统一的合规标准(如“市场操纵风险”的量化指标),是机构参与的前提。
  2. 跨部门协作是关键:比特币等资产同时涉及SEC(证券监管)与CFTC(商品监管)的权责范围,若缺乏明确的协作机制,极易出现“监管重叠”或“监管真空”。VanEck被要求与期货市场联动,本质上反映了SEC对跨市场风险的担忧,但这种要求若未提前明确,便会被视为“选择性执法”。
  3. 法律博弈或成破局点:VanEck曾暗示可能效仿Grayscale起诉SEC(2023年Grayscale胜诉后,SEC被迫重新审查比特币ETF)。尽管2025年前未出现诉讼行动,但此类司法挑战可能成为推动监管规则明晰化的重要力量——正如Grayscale案确立了“SEC需证明市场操纵风险真实存在”的举证责任,未来类似案件或进一步约束监管机构的自由裁量权。

image.png

总结:争议背后的监管逻辑反思

VanEck比特币ETF审批争议,本质是“风险防控”与“创新包容”在加密监管中的碰撞。SEC的审慎有其历史合理性——保护投资者、维护市场稳定始终是金融监管的核心使命;但VanEck的抨击也揭示了关键问题:在快速演进的数字资产领域,僵化或模糊的监管标准可能比“过度监管”更有害。

这一事件虽已成为历史,但它提醒我们:加密监管的终极目标不应是“阻止创新”或“放任风险”,而是在二者间找到动态平衡——通过透明规则、跨部门协作、市场参与方对话,构建既能防范系统性风险,又能容纳技术进步的监管框架。这或许是VanEck与SEC之争,留给加密行业最宝贵的启示。

上一篇:加密ETF为何爆发增长?未来趋势如何?
下一篇:2025年比特币市场繁荣:持仓信号与政治投资如何影响?

为您推荐

国际清算银行警示稳定币扩张引发监管挑战

7月12日,国际清算银行(BIS)发布警示报告指出,稳定币市场总值自2023年以来实现倍增,目前已达2550亿美元规模,其中超九成市值集中于两种美元挂钩代币。该机构强调,稳定币在支付流通及与传统金融体系融合方面的快速渗透,可能对主要经济体的货币主权构成潜在风险,建议监管机构强化审查机制以应对新型政策
现货比特币ETF审批进程与市场博弈分析

现货比特币ETF审批进程与市场博弈分析

文章深入分析了美国SEC对现货比特币ETF的审批现状,探讨了Bitwise与Grayscale申请的差异化策略及市场影响,同时解读了反向比特币ETF的市场表现对现货ETF的启示。
比特币监管博弈与市场走向:Grayscale与SEC的ETF之争及以太坊证券属性争议

比特币监管博弈与市场走向:Grayscale与SEC的ETF之争及以太坊证券属性争议

文章探讨了Grayscale与SEC围绕比特币现货ETF的法律争议,分析了Michael Saylor对以太坊证券属性的观点及其市场影响,并评估了比特币价格走势的多重因素。
苹果移除macOS比特币白皮书引争议:技术彩蛋的合规边界

苹果移除macOS比特币白皮书引争议:技术彩蛋的合规边界

2024年3月苹果在macOS Ventura 13.4测试版中移除自2018年起隐藏的比特币白皮书文件,该技术彩蛋通过Virtual Scanner II工具被发现,引发区块链社区对科技企业加密资产立场及技术伦理的讨论。

所罗门兄弟启动比特币钱包遗弃程序引发争议

所罗门兄弟银行于8月7日启动针对长期休眠比特币钱包的OP_Return通知程序,重点涉及持有8万枚比特币的'1Feex'地址。该银行明确依据'遗弃原则',将超过14年未动用的资产视为合法遗弃标的,要求钱包持有者须在90日内通过交易验证或提交表格完成所有权确认。此举引发法律、道德及技术争议,Naori
比特币与以太币价值逻辑有何差异?如何选择?

比特币与以太币价值逻辑有何差异?如何选择?

文章对比比特币与以太币的价值逻辑、技术差异及应用场景,分析比特币作为“数字黄金”的稀缺性共识与以太币作为Web3基础设施的生态活力,探讨两者作为加密货币双支柱的定位及投资选择依据。
美国政府该不该储备比特币?三大政客方案引争议

美国政府该不该储备比特币?三大政客方案引争议

美国政界近期围绕是否建立国家比特币储备展开激烈辩论,特朗普、肯尼迪和拉米斯分别提出不同方案。文章分析了储备资产的历史演变、美元霸权面临的挑战,以及比特币作为储备资产的可行性问题,揭示了数字货币时代下国家储备体系转型的深层思考。
加密货币市场为何分化?比特币稳定性逻辑何在?

加密货币市场为何分化?比特币稳定性逻辑何在?

文章分析加密货币市场币种分化的核心原因,包括技术架构、应用场景、政策与合规性及投机情绪差异,并阐述比特币稳定性的底层逻辑,如稀缺性、机构化整合、网络效应与宏观对冲价值,同时提及潜在风险与挑战。

香港稳定币监管政策明确 吸引机构踊跃申请

团结香港基金大湾区发展研究主管麦颖聪9月3日透露,香港稳定币监管政策方向明确,已吸引大量机构参与,牌照申请意向数量远超预期水平。麦颖聪指出,大型科技企业拟重点布局支付场景,而传统金融机构更侧重跨境结算领域。其特别强调,首批持牌机构若实现稳健运营,有望促使香港金管局扩大牌照发放规模。
VanEck比特币ETF审批争议:SEC监管逻辑为何引争议?

VanEck比特币ETF审批争议:SEC监管逻辑为何引争议?

本文围绕VanEck比特币ETF在SEC审批中的争议展开,分析SEC以风险防控为由的差异化监管逻辑与VanEck对公平性及创新保护的诉求,探讨事件对市场资金流向和加密监管透明度的影响,总结监管标准一致性的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