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在全球货币政策调整与地缘风险升温的背景下,比特币与黄金的避险属性之争再度成为焦点。欧洲太平洋资本首席经济学家Peter Schiff长期主张黄金的不可替代性,其观点在这一阶段得到市场数据支撑——黄金无论在价格稳定性、机构配置比例还是地缘事件响应上均优于比特币,显示出传统避险资产的典型特征,而比特币仍需突破场景落地瓶颈才能真正挑战黄金地位。
一、黄金的传统避险逻辑与2025年市场表现
黄金作为“最后货币”的认知,源于其物理稀缺性与历史储备地位。数据显示,全球黄金开采量预计25年后将显著下降,这种不可再生性支撑其长期价值。2025年第二季度,随着美元指数跌至20个月低点,黄金现货价格突破2400美元/盎司,创历史新高,直接反映传统避险需求的激增。
机构层面,黄金的配置优势更为明显。跟踪黄金矿业公司的VanEck Gold Miners ETF(GDX)成为资金流入热点,2025年上半年规模增长18%,而同期比特币ETF则出现资金流出,两者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机构偏好差异,凸显黄金在专业投资者心中的“危机保险”地位。
二、比特币的避险属性局限:波动性与 adoption 瓶颈
尽管比特币拥有2100万枚的固定供应上限,理论上具备抗通胀潜力,但其2025年35%的价格波动率(标普500仅12%)严重削弱了避险属性。典型案例是2025年3月美联储降息预期下,比特币单周暴涨20%,但6月监管政策调整后又迅速回调15%,这种剧烈波动让投资者难以将其视为“稳定避风港”。
机构 adoption 同样滞后。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美国比特币ETF总资产虽突破750亿美元,但在机构投资组合中的配置比例不足3%,远低于黄金的12%(贝莱德报告数据)。这意味着比特币尚未进入主流机构的核心避险资产池。
三、Schiff论点的实证支撑:数据对比与宏观逻辑
Schiff的核心论据来自直接的市场表现对比。以2024年11月为起点,持有黄金至2025年6月的回报率达22%,而比特币仅微增5%;若叠加GDX的股息收益,黄金的优势进一步扩大。
其宏观逻辑也得到印证:Schiff多次预警美元信用风险,而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中国持有美债规模降至7970亿美元,创12年低点,多国央行减持美元资产、增持黄金的行为,直接推升了黄金的储备需求,与比特币的“去美元化”叙事形成现实反差。
四、反方观点的现实挑战:小众探索与技术潜力待释放
比特币支持者如Michael Saylor认为,比特币可作为企业对抗货币超发的工具,2025年MicroStrategy再度购入5万枚比特币即是例证。但此类行为尚未形成行业趋势,多数企业仍持观望态度。
技术层面,Layer2解决方案(如闪电网络)虽提升了比特币的支付效率,但其全球用户采纳率不足1%,短期内难以支撑大规模避险场景落地。这意味着比特币的技术优势尚未转化为实际避险能力。
结论:Schiff论点阶段性成立,比特币需突破场景瓶颈
综合2025年上半年数据,Schiff关于“黄金优于比特币作为避险资产”的观点阶段性成立:黄金在价格稳定性、机构配置深度、地缘事件响应速度上更符合传统避险资产定义。
比特币的避险属性验证,仍需依赖两大突破:一是获得主权国家储备资产地位,二是大规模支付场景落地。目前两者均处早期阶段。
需警惕的是,若美联储重启加息周期(CME期货隐含2025年底利率或达4.75%),黄金与比特币可能同步承压,届时两者的相对表现需重新评估。
建议关注指标:美国10年期TIPS盈亏平衡通胀率(反映实际利率)、比特币现货ETF资金流动(彭博跟踪数据)、COMEX黄金期货非商业净多头持仓变化,以动态判断两者的避险属性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