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比特币的监管政策自2021年起便确立了“全面禁止”的基调,且截至2025年中期,这一立场未出现实质性松动。以下从历史政策框架、执行实践、后续趋势及国际对比角度,回顾这一监管模式的形成与影响。
监管框架:从限制到全面禁止的政策演进
2021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首次明确比特币及相关活动的法律性质——非法金融活动。该通知核心内容包括:
- 交易层面:禁止任何机构或个人提供虚拟货币兑换、交易中介等服务,个人持有比特币不受法律保护;
- 挖矿层面:将比特币挖矿纳入“淘汰类产业”,要求全面清理挖矿设备及相关项目。
这一政策并非突然转向,而是前期监管的延续与升级。2013年央行等五部委已发文明确比特币“不是货币”,2017年进一步禁止ICO和交易平台,但2021年政策首次实现“全链条阻断”,从交易、挖矿到支付场景全面禁止。
执法实践:技术与行政手段结合的“清零”行动
政策落地后,监管部门采取了“断支付、封账户、清矿场”的组合措施:
- 交易平台清理:2021年底前关闭境内50余家虚拟货币交易平台,清退超200万个人交易账户,切断法币与比特币的兑换通道;
- 挖矿设备清零:工信部联合地方政府开展全国范围矿场排查,2022年初实现境内比特币矿场“物理清零”,内蒙古、四川等曾为矿场集中地的地区成为清理重点;
- 支付渠道阻断:要求银行、支付机构对虚拟货币交易相关账户进行监测与冻结,从资金源头遏制交易需求。
这些措施使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实现比特币“交易+挖矿”双清零的主要经济体。
政策走向:高压态势延续与信息停滞的现状
从2021年至2025年,官方政策未出现实质性调整:
- 短期(2023-2024年):央行年度工作报告、两会政府报告均未提及放宽虚拟货币监管,反而在“防范金融风险”章节中强调对新型加密资产的监测,表明政策优先级未变;
- 长期趋势中断:2024年后,公开渠道不再有比特币监管的增量政策信息,既无放宽迹象,也无进一步收紧措施,形成“政策冻结”状态。
这种停滞可能源于两方面:一是前期措施已实现监管目标(境内交易与挖矿基本清零),无需新增政策;二是比特币在境内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已降至极低,不再是监管重点。
挑战与争议:政策执行中的技术博弈
尽管监管严格,仍面临两类现实挑战:
- 技术规避手段:部分交易转向暗网或使用混币服务隐藏资金流向,2022年公安部破获的“暗黑矿场”案件显示,非法挖矿活动转向废弃矿井等隐蔽场景,利用技术手段规避电力监测;
- 学界与产业界的差异化监管呼吁:清华大学2022年研究报告曾建议区分比特币的“投资属性”与“技术属性”,对区块链技术与虚拟货币交易采取分类监管,但相关建议未进入政策议程。
国际视角:中国模式的全球影响
对比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国的监管模式具有独特性:
- 与欧美对比:美国SEC将部分加密货币认定为证券、欧盟通过MiCA法案分类监管,均保留一定合规空间;中国则采取“全面禁止+技术阻断”,是全球最严格的监管体系之一;
- 对发展中国家的示范效应:世界银行2023年报告指出,中国的“零容忍”政策可能影响新兴市场国家的治理选择,部分东南亚国家在制定加密货币政策时参考了中国的风险防控思路。
总结:历史案例的启示与未来可能性
中国对比特币的监管历程,本质上是“金融风险防控优先”理念的体现——在2021年虚拟货币炒作热潮中,通过行政与技术手段快速切断风险链条。截至2025年,这一政策的长期效果已显现:境内比特币交易生态基本瓦解,金融体系受冲击风险降低。
未来政策是否调整,可能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国际监管协作进展(如FATF反洗钱标准是否调整),二是比特币技术应用场景的变化(如央行数字货币普及后对私人加密货币的态度)。但从现有信息看,短期内突破性调整的可能性极低,这一监管案例或将成为全球加密货币治理史上“强行政干预”模式的典型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