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的比特币市场正经历一场由机构套利策略调整引发的连锁反应。自月初以来,对冲基金基于期货溢价的低风险套利交易持续退潮,直接导致美国比特币现货ETF出现年内最大规模资金流出,叠加新入场交易者集中止损,价格于7月9日跌破8.2万美元关键支撑位。本文将从资金流向、多空博弈视角拆解此轮下跌的底层逻辑,并探寻市场触底的潜在信号。
一、机构投资者的双面性:套利驱动下的市场波动
机构入场一度被视作比特币“机构化”的重要里程碑,然而对冲基金的套利玩法,此刻却正在撕开市场的脆弱面。自2025年1月比特币触及历史高点后,以贝莱德旗下iShares比特币信托基金(IBIT)为代表的现货ETF,成了对冲基金“现金与套利”策略的核心工具。这套玩法简单说就是同步做多现货ETF、做空CME比特币期货,利用期货溢价(期货价格高于现货)赚取无风险利差,历史年化收益能达到5.68%——这是Kyle Chassé团队的测算结果。
但这种策略的命门在于市场趋势。一旦比特币涨势放缓,期货溢价收窄到覆盖不了资金成本,套利空间就会瞬间消失。2025年6月以来,随着市场对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比特币1个月期货年化溢价从4.8%骤降至1.2%,对冲基金不得不大规模平仓。7月2日,IBIT单日资金净流出飙到1.2亿美元,创下该基金去年上市以来的最高纪录(Investing.com数据),机构撤离套利交易的动作已经非常明显。
二、套利交易崩溃与价格下跌的传导机制
套利策略瓦解后,抛售压力从多个维度袭来:
首先是现货ETF资金流出加速。7月首周,美国比特币现货ETF合计净流出3.42亿美元(雅虎财经数据),这背后是对冲基金被动减持现货敞口。这类交易根本不看比特币本身的价值,纯粹是策略性退出,结果就是市场找不到像样的承接盘。
其次是期货市场的多空再平衡。CME比特币期货未平仓合约在6月28日至7月5日期间减少18%,空头平仓的同时多头也在止损,价格波动自然被放大。7月7日比特币跌破8.5万美元时,期货资金费率还短暂转负,说明短期投机情绪已经倒向空方。
最后是流动性真空下的链式反应。对冲基金的程序化交易模型在跌破关键价位(比如8万美元)时会自动触发止损,直接导致订单簿出现“价格瀑布”。链上数据显示,7月9日单笔超1000枚比特币的大额转账笔数环比增加35%,这很可能是机构在执行清算操作。
三、损失分布特征:新入场者成为主要承压群体
这轮下跌的损失分布呈现出明显的“新老分化”:
- “比特币新人”成亏损主力:虽然当前价格较1月高点仅跌了约20%,但Glassnode数据显示,74%的已实现亏损来自2025年6月后入场的新持有者。这些新入场者大多是被近期市场热度吸引,持仓成本集中在8.8万-9.5万美元区间,对机构套利策略的潜在风险缺乏认知,价格一回调就率先恐慌抛售。
- 长期持有者韧性凸显:持仓超过1年的地址群落在7月反而累计增持2.3万枚比特币,可见“囤币党”对短期波动根本不敏感。MVRV Z-Score指标显示,长期持有者平均收益率已回落至25%,接近2024年熊市底部水平,说明市场泡沫确实挤掉了不少。
四、未实现亏损与触底信号的博弈分析
当前市场的未实现亏损规模,成了多空双方争论的焦点。加密分析师Milkybull Crypto的跟踪显示,截至7月9日,比特币未实现亏损总额已达185亿美元,超过2023年FTX崩盘时的150亿美元。从历史规律看,大规模未实现亏损往往对应市场出清的尾声——2022年熊市底部,未实现亏损峰值出现后3个月内价格就触底反弹了。
但机构行为的滞后影响也不能忽视:如果美联储7月议息会议释放鹰派信号,对冲基金可能会进一步缩减风险敞口,导致未实现亏损向已实现亏损转化。这时候得盯紧两个关键信号:一是CME期货持仓量能否稳定在5万枚比特币以上(当前只有4.2万枚),二是USDT场外溢价能不能回升到0.5%以上(当前为-0.8%,反映资金正在撤离)。
总结(风险与展望)
说到底,这轮下跌是机构套利策略周期性退潮和散户情绪化交易撞在一起的结果。对交易员来说,关键是区分“策略性抛售”和“趋势反转”:短期要防着8万美元整数关口破位引发的恐慌性抛售,但如果长期持有者持续增持、期货溢价逐步修复,市场可能就会进入“磨底”阶段。
需要警惕的核心风险包括:宏观流动性收紧迫使机构进一步减仓、衍生品市场出现连环爆仓、监管层对现货ETF的合规审查升级。建议密切跟踪Glassnode的“巨鲸地址动向”和Coinglass的多空持仓比,在波动率指数(BVOL)突破60时别着急抄底,等看到明确的资金流入信号再动手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