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当信仰披上不同外衣
二战后的信仰真空催生了山达基教,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金融信任崩塌则让加密货币异军突起。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领域,却在传播逻辑与心理操控上有着惊人的相似——它们都从工具异化为信仰组织,用一套精密的机制捕获人心。本文将揭开两者在洗脑策略上的共通密码,看它们如何利用人类心理弱点,构建起一个个闭环的信仰王国。
信仰大于理解:“信”比“懂”更重要
山达基信徒中,真正啃完《戴尼提》全文的寥寥无几;加密圈里,能说清白皮书核心逻辑的也只是少数。两者都在传递同一个潜台词:“懂不懂不重要,信就对了。”
传播的核心是那些真假难辨的“见证故事”。山达基教堂里总有人分享“山达基治好了我的抑郁症”,加密社群里则流传着“朋友的堂兄靠比特币翻了10倍”。这些故事的信源往往模糊得像雾里看花,却总能精准击中人们对改变命运的渴望。
制造圈子对立:“我们”与“他们”的楚河汉界
有趣的是,两者都擅长用专属语言筑起高墙。山达基有“作战山达基人(Operating Thetans)”这样的内部头衔,加密圈则发明了“钻石手HODLer”“mooning(飞天)”“FUD(恐惧、不确定、怀疑)”等黑话。当圈内人熟练地甩出这些词时,眼神里的优越感仿佛在说:“看,我们才是觉醒的少数人。”
对质疑者的态度更是如出一辙。山达基给质疑者贴“压制性人格”的标签,加密圈则直接甩出“祝你穷一辈子”的诅咒。本质上,都是把不同意见者当成“异教徒”,用排斥来强化圈内人的归属感。
末日论包装:“唯有我们能救你”
山达基宣称精神病学正在毁灭人类,加密圈则警告央行印钞会让文明崩塌。它们都把自己包装成末日来临时的“诺亚方舟”。
加密圈的“法币崩溃”预言尤其耐人寻味。过去14年里,这个预言就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永远“即将到来”却从未落下。更妙的是,每次预言都伴随着同一个要求:“现在就买,否则来不及了。”这和山达基“末日将至,快交钱救赎”的套路,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收费进阶:层层收割的“信仰税”
两者的盈利模式堪称“异曲同工”。山达基先用免费性格测试钓人上钩,接着是几百美元的基础课程,然后OT等级从1到8逐级涨价,越“高级”越昂贵。加密圈也一样:免费入门视频引流,999元的“区块链速成课”开胃,再到几万元的“量化交易大师班”,甚至标价2.5万美元的“加密alpha大师班”。
话术也高度统一:“你之所以没成功,是因为没学高阶秘密。”那些掏了钱的学员,为了不承认自己当了“韭菜”,反而成了最卖力的“传教士”,拉更多人入伙。
失败归罪个人:体系永远“完美无缺”
更值得玩味的是它们对“失败”的解释。山达基信徒如果觉得技术无效,会被告知“是你用错了方法”;加密投资者遭遇“ rug pull(地毯式跑路)”,社群会说“谁让你没做足功课”。
加密圈常挂在嘴边的“DYOR(自己做研究)”,和山达基那句“继续交钱上课,直到成功”,本质上是同一个逻辑:体系永远完美,错的只可能是你。赚钱了是体系厉害,亏钱了是自己不行——这套话术把责任甩得干干净净。
伪科学包装:用术语制造“敬畏感”
山达基创始人哈伯德本是科幻作家,却擅长用“电仪表”“心灵印痕”这类听起来很“科学”的词,把玄学包装成“心灵科学”。加密圈也深谙此道,“工作量证明”“椭圆曲线加密”“拜占庭容错”这些术语,与其说是为了让人理解,不如说是为了制造理解门槛。
当普通人听不懂时,圈内人会轻描淡写地说“太复杂,跟你说了你也不懂”。这种“知识优越感”巧妙地把“听不懂”变成了质疑者的“过错”,从而堵住了理性讨论的可能。
退出成本:“留下”比“离开”更容易
山达基对叛教者的打压堪称残酷:监控、孤立、公开羞辱,甚至导致家庭破裂。加密圈虽没这么极端,但退出的代价也不小。退出的人会被贴上“软脚虾”“叛徒”的标签,群里那句“祝你穷一辈子”的表情包,成了维系忠诚的隐形枷锁。
更多人留下,不是因为坚信不疑,而是害怕——害怕错过下一波牛市,害怕被群友嘲笑,更害怕承认自己当初的选择是错的。在这种心理下,“继续相信”成了最轻松的选择。
结语:从工具到信仰的异化之路
区块链技术或许有其价值,山达基的某些流程也可能让部分人获得心理安慰。但当它们的社群异化为“彻头彻尾的信仰组织”,一切就变了味。
它们都利用了人类对掌控感的渴望——“我掌握了别人不知道的秘密”;对归属感的需要——“我是特殊群体的一员”;对捷径的幻想——“绕过传统体系就能成功”。更讽刺的是,两者都打着“摆脱腐败旧体系”的旗号,却建立了更不透明、更不负责任的新体系。
看透这些相似性,或许能让我们在面对下一个“改变世界”的信仰时,多一份清醒,少一份盲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