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地缘冲突、通胀黏性与美元波动交织,推动避险资产再度成为市场焦点。其中,黄金与比特币的“资产之争”尤为引人关注——前者作为传统避险标的屡创新高,后者则以“数字黄金”之名持续挑战传统秩序。而在这场争论中,资深投资人Peter Schiff对黄金的坚定立场,折射出传统价值投资与新兴数字资产理念的深刻碰撞。
资产之争的本质:避险逻辑的新旧博弈
当前资产市场的核心矛盾,在于避险需求与资产属性的错配。数据显示,2025年黄金期货价格持续刷新历史纪录,相较比特币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这种分化背后,是两类资产对“避险”的不同诠释:
- 黄金的“硬通货”属性:依托千年价值共识、实物稀缺性(美国近期对金条加征关税更凸显这一点)及央行购金潮(2025年全球央行购金量同比增长15%),黄金成为经济波动中的“终极支付手段”。
- 比特币的“数字稀缺性”:作为区块链技术的产物,比特币以去中心化、固定总量(2100万枚)构建稀缺性,但其40%的波动率(较黄金高出近一倍),使其在极端市场环境下更易成为流动性抛售对象,削弱了“避险”成色。
这种差异本质上是“物理稀缺”与“算法稀缺”的信任博弈——黄金的价值源于人类文明对“不可复制实物”的共识,而比特币则依赖技术信任与网络效应,两者在风险定价逻辑上存在根本差异。
Peter Schiff的黄金逻辑:传统价值投资的坚守
尽管未直接公开最新言论,但从黄金市场驱动因素看,Peter Schiff的坚守可归结为三大核心逻辑:
抗通胀:对冲货币购买力的“锚”
2025年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但通胀黏性仍存(Forbes预测2025-2026年利率调整将更谨慎)。黄金作为“非信用资产”,其价值不依赖任何央行或政府信用,能直接对冲法币贬值风险。相比之下,比特币虽被称为“抗通胀工具”,但其价格与风险资产相关性更高,在通胀周期中未必能稳定发挥对冲作用。
地缘避险:动荡中的“安全岛”
全球供应链重组与贸易摩擦加剧(如美国关税政策调整),使市场波动性攀升。黄金作为“无国界资产”,在政治经济冲突中具有天然避险属性——历史数据显示,地缘风险事件发生时,黄金与股市、债市的负相关性显著增强,而比特币受市场情绪影响更大,易随风险资产同步下跌。
美元替代:去美元化浪潮中的中立选择
新兴市场“去美元化”趋势下,各国央行需寻找非美元储备资产。黄金的中立属性使其成为理想选择(2025年多国央行增持黄金以平衡外汇储备),而比特币因监管不确定性(部分国家仍将其视为“商品”而非“货币”),短期内难以成为央行储备级资产。
市场争议:黄金的“无收益”与比特币的“高波动”
当前市场对黄金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两点:
- 看多派:低实际利率环境(美联储降息预期)与央行购金支撑金价,黄金与风险资产的负相关性可能在经济衰退周期中进一步强化。
- 空头质疑:在AI、新能源等高增长赛道面前,黄金“无利息、无现金流”的属性显得吸引力不足,资金可能流向更具成长性的资产。
而比特币对黄金的挑战,则凸显“流动性”与“稳定性”的权衡——比特币24小时交易、跨境流动便利等特性使其流动性优于黄金,但高波动使其难以真正替代黄金的“终极避险”功能。正如市场分析指出:“比特币更像‘风险型避险资产’,而黄金是‘防御型避险资产’,两者适用场景截然不同。”
未来展望:经济周期将决定胜负
短期内(2025年Q4),黄金或维持高位震荡,美联储降息节奏与地缘事件(如局部冲突升级)将成为关键催化剂。若降息落地且通胀回落缓慢,实际利率下行将进一步打开金价空间。
长期来看(2026年后),若全球经济进入衰退周期,黄金与风险资产的负相关性可能强化,其“危机对冲”价值将更突出。而比特币能否真正挑战黄金,取决于两点:一是能否降低波动率至接近黄金水平,二是能否获得更广泛的监管认可与机构配置——这两点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仍任重道远。
Peter Schiff对黄金的坚守,本质上是对“历经周期考验的价值锚”的信任。在2025年复杂的经济环境中,黄金与比特币的资产之争,不仅是两种投资标的的较量,更是传统价值共识与新兴技术信任的碰撞。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解两者在“避险逻辑”上的根本差异,或许比争论“谁将胜出”更有意义——毕竟,在不确定性时代,资产配置的核心从来不是“非此即彼”,而是找到适合自身风险偏好的“价值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