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比特币的法律地位和交易保护问题需从现行监管框架出发明确界定:比特币不具有法定货币地位,交易活动全面禁止且不受法律保护,持有行为虽未被明确禁止但存在潜在风险。以下结合2025年最新监管动态展开具体分析。
一、比特币的法律地位:持有不禁止但无财产权,交易全面非法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及2021年十部门《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比特币被明确界定为“虚拟商品”,而非合法金融资产。这意味着:
- 持有层面:自然人持有比特币本身未被法律直接禁止,但持有行为不构成合法财产主张权,相关权益(如被盗、纠纷)无法通过司法途径获得保护。若持有过程涉及洗钱、逃税等违法活动,仍将面临刑事追责。
- 交易层面:任何形式的比特币交易(包括兑换、流通、ICO、质押等)均属非法金融行为。2025年《外汇管理条例》细则进一步将加密货币交易纳入跨境资本流动监管,明确商业机构不得提供比特币相关支付结算、投资理财等服务,个人参与交易可能触犯法律。
二、现行监管政策:“禁止流通+穿透式监控”的双重约束
中国对比特币的监管框架以“风险防控”为核心,政策延续性与强化性显著:
- 行政监管:2021年十部门通知仍是核心依据,明确比特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行为;2025年国家外汇管理局新增“穿透式监管”要求,商业银行需对涉加密货币的外汇交易实施用户身份识别、资金流向追踪及高频交易预警,可疑交易须即时上报。
- 刑事打击:司法实践中,涉及比特币的诈骗、非法经营、帮信等犯罪行为,量刑标准与传统金融犯罪一致且处罚趋严。例如2024年某地法院判决显示,为境外加密货币平台提供技术支持的个人被以“非法经营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体现了对相关违法活动的零容忍态度。
三、监管执行与市场现状:交易渠道清零,跨境监控强化
经过多年整治,国内比特币市场已形成“无交易平台、无流通渠道、强跨境监控”的格局:
- 境内市场清理:中国大陆持牌虚拟货币交易所已全部清零,矿场全面关停。2025年数据显示,中国比特币持有量全球占比约15%(排名第二),但主要为个人离线存储,因缺乏合法交易渠道,流动性极低。同时,央行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加速推广,形成对私有加密货币的替代效应。
- 跨境交易拦截:通过“外汇黑名单”机制,银行对频繁与境外加密货币平台交互的账户实施冻结。2025年1月某商业银行通报,单月拦截超2000笔涉比特币外汇交易,涉案金额逾5亿元人民币,显示跨境交易监控已形成常态化机制。
四、风险警示与应对建议
参与比特币相关活动面临多重法律与资产风险,需谨慎应对:
- 法律风险:交易行为可能触犯《刑法》第225条(非法经营罪)、第191条(洗钱罪)等,企业若涉及相关业务,将面临行政处罚(如罚款、吊销执照)与刑事追责的双重后果。
- 资产保护建议:对已持有比特币者,建议评估处置必要性;若选择保留,需通过离线钱包存储,且严格避免与境内金融系统产生任何关联(如使用银行卡转账、绑定支付账户等)。投资者需警惕“场外交易(OTC)”“去中心化交易所(DEX)”等渠道,此类行为已被纳入监管打击范围。
总结
当前中国对比特币的监管政策明确指向“禁止流通+严格监控”,核心目标是维护金融主权与稳定。比特币交易不受法律保护,持有行为亦无安全保障,政策短期内无放松迹象。未来,随着数字人民币生态的完善与跨境资本监管的强化,私有加密货币在境内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收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