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楠耘智的上市之路堪称一波三折。这家中国矿机巨头曾三次冲击IPO未果,最终却在2019年11月21日成功登陆纳斯达克,以9美元的发行价筹集9000万美元资金。
戏剧性的是,就在此前,包括中国A股和港股市场都对区块链企业持谨慎态度,而纳斯达克却大胆接纳了这家"全球区块链第一股"。
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关键问题:为何纳斯达克敢于为区块链企业开先河?答案要从其长达六年的区块链布局说起。自2013年起,纳斯达克就持续探索区块链技术应用,从推出股权交易平台Linq到投资区块链服务商Chain.com,再到新任CEO阿德娜·弗里德曼上任后加速布局,包括与新加坡央行合作、上线加密货币指数等。
嘉楠耘智的成功上市,标志着传统金融与区块链经济的首次正面碰撞。纳斯达克显然有着更大的野心——不仅想成为加密货币交易所的合作伙伴,更试图通过区块链技术重塑全球证券交易所体系。这场碰撞将如何改变金融市场的游戏规则?这正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核心议题。
嘉楠耘智上市之路:三战三败后,谁最终为它打开纳斯达克大门?
2019年11月21日,嘉楠耘智在经历三次IPO失败后,终于成功登陆纳斯达克。这家中国矿机企业以9美元的发行价出售1000万股,融资9000万美元,成为首家在美上市的纯区块链概念公司,被业界誉为"全球区块链第一股"。
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主流金融市场首次对区块链企业敞开大门。相比之下,中国A股和港股市场对区块链企业一直持审慎态度。此前嘉楠耘智曾尝试在新三板、A股和港交所上市,均未能成功。这种差异凸显了不同金融市场监管机构对区块链技术的接受程度。
纳斯达克的开放态度并非偶然。早在2013年,该交易所就开始布局区块链,包括开发股权交易平台Linq、投资区块链技术服务商Chain.com等。2017年新任CEO阿德娜·弗里德曼上任后,更是加速推进与加密货币交易所的合作,并推出BTC和ETH指数。嘉楠耘智的成功上市,正是纳斯达克长期区块链战略的重要一环。
纳斯达克为何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背后藏着怎样的区块链野心?
纳斯达克对区块链的布局可以追溯到2013年。这家以创新著称的交易所率先推出了基于区块链的股权交易平台Linq,实现了股东投票、清算等多项区块链应用。2015年9月,纳斯达克更是牵头向区块链技术服务商Chain.com投资了3000万美元。
2017年,加密货币支持者阿德娜·弗里德曼出任纳斯达克CEO后,加速了区块链战略布局。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纳斯达克先后与新加坡央行、微软Azure云展开合作,投资了加密货币交易所ErisX和区块链初创公司Symbiont,并上线了BTC指数(BLX)和ETH指数(ELX)。
弗里德曼在接受CNBC采访时明确表示,一旦时机成熟,纳斯达克考虑转型为加密货币交易所。,已有7家加密货币交易所获准使用纳斯达克的交易监测技术。更引人注目的是,纳斯达克正在瑞典测试基于区块链的股票发行系统,试图将平台通证化。
这些动作揭示了纳斯达克更大的野心:通过区块链技术重塑全球证券交易所体系。从早期的技术投资到现在的指数产品上线,再到为加密交易所提供技术支持,纳斯达克正在构建一个完整的区块链金融生态。
当金融航母遇上监管铁幕:纳斯达克的区块链突围战有多难打?
SEC监管重压下的区块链上市公司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自2018年1月起就对区块链概念上市公司展开严格审查。在2017年底的加密货币牛市中,多家上市公司借区块链概念炒作股价。典型案例包括纳斯达克上市公司Riot Blockchain宣布转型加密货币服务后股价飙升,以及LongFin公司收购智能合约平台后股价暴涨2000%,这两家公司都因涉嫌证券欺诈而受到SEC调查。
纳斯达克的监管应对策略
面对SEC的监管压力,纳斯达克采取了积极参与的策略。在2018年8月至11月期间,纳斯达克几乎参加了所有关于区块链监管的重要会议,不断试探和摸索监管边界。,纳斯达克仍在与多家加密货币交易所合作,为其提供监控、交易和清算服务,以解决加密货币市场中的虚假交易问题。
技术破局:通证化股票与交易监测
纳斯达克正在积极推进区块链技术创新。据其区块链产品经理约翰·托尔透露,公司正在瑞典测试通证化股票系统,使用区块链技术发行股票。同时,已有7家加密货币交易所通过审查,获准使用纳斯达克专有的交易监测技术。这些技术探索为全球股票交易市场提供了重要示范。
全球交易所的区块链竞赛:谁在领跑?谁在观望?
瑞士证券交易所基于以太坊的ETF创新案例
2019年3月,瑞士证券交易所率先推出基于以太坊的交易所交易产品(ETP),开创了传统交易所采用公链技术的先例。这一创新举措展示了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产品发行领域的应用潜力。
港交所区块链北向交易的探索与矿机企业上市困境
香港交易所正积极研究利用区块链技术优化"北向交易"流程,以提升互联互通机制的效率。然而在区块链企业上市方面,港交所仍持谨慎态度。此前包括嘉楠耘智在内的三大矿机巨头赴港上市均告失败,主要源于矿机业务与加密货币的强关联性带来的监管不确定性。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理事马洪指出,矿机厂商的业务模式存在法律灰色地带,使得交易所面临较大监管压力。
对比沪深交易所相对保守的技术应用现状
相较于纳斯达克和港交所的积极探索,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在区块链技术应用方面相对滞后。国内两大交易所更侧重于监管合规,对区块链技术的实际应用探索较为有限。这种保守态度与国内对加密货币的严格监管政策密切相关。
历史的镜子:从阿里巴巴到嘉楠耘智,错过的机遇会重演吗?
复盘2013年阿里弃港投纽交所的历史教训
2013年,阿里巴巴曾计划在香港上市,但因港交所的监管限制最终转向美国纽交所。这一决定让港交所错失了全球最大的IPO之一,CEO李小加事后多次表示遗憾。直到7年后,阿里巴巴才重返港股市场。
解读港交所CEO李小加对区块链的矛盾态度
港交所在区块链领域展现出矛盾立场:一方面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应用,如研究利用区块链优化北向交易;另一方面对区块链企业上市持谨慎态度。三大矿机巨头(包括嘉楠耘智)此前寻求在港上市均告失败。专家指出,矿机业务与加密货币的关联使其处于监管灰色地带,增加了上市难度。
预测区块链企业上市路径选择的未来趋势
嘉楠耘智最终选择纳斯达克上市,可能成为区块链企业的示范案例。与当年阿里类似,国内交易所的谨慎态度正推动创新企业转向更开放的海外市场。未来若港交所能突破监管瓶颈,或可避免重演错失阿里巴巴的遗憾;否则,更多区块链企业可能效仿嘉楠耘智的海外上市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