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23年11月21日,嘉楠科技以发行ADS形式登陆纳斯达克(交易代码“CAN”),成为国内首家在美上市的AI芯片企业及全球区块链第一股。这家从北京小办公室起步的芯片设计公司,以9美元发行价募资9000万美元,不仅标志着其正式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更折射出中国高端芯片企业在AI与区块链交叉领域的技术突围路径。本文将从技术演进、市场策略与行业影响三个维度,剖析嘉楠如何通过RISC-V架构创新实现从矿机芯片到边缘AI的转型,以及其上市背后的产业启示与潜在挑战。
上市核心数据与资本动作
本次IPO中,嘉楠发行1000万股ADS,募资净额主要投向三大领域:40%用于7nm及以下制程AI芯片研发,30%投入边缘计算SaaS平台建设,剩余资金将用于海外市场渠道拓展。值得注意的是,其招股书中特别强调“区块链芯片业务现金流对AI研发的反哺机制”,这一财务模型在当前芯片行业普遍面临研发高投入的背景下,展现出独特的商业化逻辑。
从矿机到AI:技术迭代的十年突围
创始人张楠赓的技术执念
2013年4月,张楠赓与李佳轩各出资10万元创立嘉楠时,区块链芯片还是实验室概念。不同于当时同行“囤货炒矿机”的短期行为,他坚持“算力设备必须服务去中心化网络”的理念,将首批矿机送往全球37个国家的节点,这一决策为后续全球化布局埋下伏笔。其公开信中“技术没有捷径,就是一代一代迭代下去,一张一张晶圆堆出来的”表述,至今仍是研发团队的行动纲领。
制程跃迁与架构选择
嘉楠的芯片进化史堪称国产半导体的缩影:2013年启动110nm芯片研发,2015年突破55nm工艺,2017年实现16nm量产,2019年完成7nm流片。更关键的是架构选择——2016年提前布局RISC-V开源架构,较国内同行普遍采用的寒武纪架构,在指令集定制化与功耗控制上具备先天优势。2018年推出的勘智K210,成为全球首款商用边缘AI ASIC芯片,单芯片集成机器视觉与听觉模块,能效比达到0.3TOPS/W,较同期ARM架构产品提升40%。
边缘AI战略:避开巨头锋芒的差异化路径
市场定位的底层逻辑
嘉楠选择边缘侧作为AI突破口,本质是对算力市场格局的精准判断:云端芯片市场已被Nvidia A100(占据72%份额)、谷歌TPU等垄断,而边缘侧设备(摄像头、传感器、物联网终端)的AI渗透率不足15%。尤其在国内,80%的端侧智能设备仍依赖云端推理,存在隐私泄露与响应延迟问题。边缘计算“数据本地化处理”特性,恰好契合智慧楼宇、智能家居等场景的核心需求。
勘智K210的商用化验证
这款基于RISC-V架构的芯片,通过“双核异构+神经网络加速器”设计,实现了1TOPS算力与超低功耗的平衡。主要落地场景包括:
- 智能楼宇:软通动力总部部署的无感门禁系统,支持1万张人脸离线存储,单设备日均完成2000次识别校验,误识率低于0.001%;
- 智慧农林业:与百度、北京林业大学合作的病虫害监测方案,通过声纹识别(16kHz采样率)与图像分类(200万像素分辨率),在林场弱网环境下实现92%的准确率;
- 智慧能耗:贵阳花果园社区的外挂式智能抄表终端,功耗控制在5mW以下,电池续航达18个月,已接入3万户家庭。
上市背后的行业启示与挑战
技术商业化的标杆意义
嘉楠的双重上市身份(AI芯片+区块链),打破了资本市场对“区块链企业=虚拟货币”的刻板认知。其2019年AI业务收入达数千万元,3年内实现与矿机业务收入持平,这一转型路径为国内芯片设计公司提供了“现金流业务反哺前沿研发”的参考模式。更重要的是,RISC-V架构的成功商用,证明了开源生态在高端芯片领域的可行性。
隐忧与未来变量
尽管前景可期,嘉楠仍面临三重挑战:一是AI芯片毛利率仅18%,低于行业平均35%水平,规模化生产能否摊薄成本存疑;二是RISC-V生态成熟度不足,目前仅支持TensorFlow Lite框架,与主流深度学习框架的兼容性有待提升;三是海外市场拓展受地缘政治影响,其北美团队规模仅23人,较竞争对手地平线(150人)差距明显。
结语
嘉楠的上市与其说是资本胜利,不如说是技术韧性的证明。从110nm到7nm的制程突破,从区块链到边缘AI的战略转向,这家企业用十年时间诠释了“单点突破—生态构建—商业闭环”的科技创业路径。对于行业而言,其意义不仅在于开辟了新的融资通道,更在于验证了中国芯片企业在全球算力竞赛中“差异化突围”的可能性。未来,如何在保持技术迭代速度的同时,平衡商业化进程与资本回报,将是嘉楠乃至更多国产芯片企业需要持续解答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