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港券商完成虚拟资产牌照升级,中资机构或加速布局

6月26日,业内人士透露,多家香港本地券商(如胜利证券(08540.HK)、艾德证券等)已完成虚拟资产第1类牌照升级。国泰君安国际并非唯一申请该牌照的中资券商,后续或有更多机构加入。券商主要提供合规加密资产分销服务,通过在持牌交易所开设综合账户(Omnibus Account)接入交易系统,向客户提

6月26日,业内人士透露,多家香港本地券商(如胜利证券(08540.HK)、艾德证券等)已完成虚拟资产第1类牌照升级。国泰君安国际并非唯一申请该牌照的中资券商,后续或有更多机构加入。券商主要提供合规加密资产分销服务,通过在持牌交易所开设综合账户(Omnibus Account)接入交易系统,向客户提供BTC、ETH等主流币种交易渠道,明确排除高风险山寨币及空气币。目前相关券商已启动分销业务,其客户尽调(KYC)、适当性管理及投资者教育标准与国泰君安国际保持一致,且均限制中国内地居民参与交易。

上一篇:Metaplanet增持1,234枚BTC 总持仓增至12,345枚
下一篇:Bithumb交易所宣布上线SAHARA韩元交易对

为您推荐

多家港券商完成虚拟资产牌照升级,中资机构或加速布局

6月26日,业内人士透露,多家香港本地券商(如胜利证券(08540.HK)、艾德证券等)已完成虚拟资产第1类牌照升级。国泰君安国际并非唯一申请该牌照的中资券商,后续或有更多机构加入。券商主要提供合规加密资产分销服务,通过在持牌交易所开设综合账户(Omnibus Account)接入交易系统,向客户提

香港拟推虚拟资产服务牌照制度 最高可处7年监禁

6月28日,港媒报道显示,香港证监会与财经事务及库务局联合发布《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发牌制度咨询文件》。文件提出,所有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须向证监会申领牌照,涵盖交易、提币、法币兑换等基础服务及经纪业务、大宗交易等复杂操作,将场外交易(OTC)平台全面纳入监管框架。新规要求较2023年咨询方案更为严格,

BitMart正式提交香港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牌照申请

6月28日,香港证监会官网信息显示,BitMart通过旗下实体Spread Technologies Hong Kong Limited于6月27日正式递交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牌照申请。截至当前,证监会披露的牌照申请方累计达25家,其中10家处于申请流程中,11家已获发牌,另有4家机构存在重复提交记录。

多家中资机构角逐香港稳定币牌照

7月8日,据第一财经报道,目前已有40余家机构筹备申请香港稳定币发行牌照,京东币链、汇打-安盈-HKT联合体、圆币创新及众安国际等主体均在列。行业观察人士透露,监管机构拟发放牌照数量预计不足10张。申请主体主要来自中资金融机构及互联网平台,部分机构已启动区块链技术人才专项招聘计划。研究数据显示,稳定

千循科技携手路华证券申请港虚拟资产牌照

7月12日,港股上市公司千循科技宣布与路华证券合作推进香港虚拟资产交易牌照申请,并拓展RWA业务创新及香港稳定币在二手3C电子产品交易结算的应用领域,同时引入该稳定币作为支付工具以优化流程、降低跨境支付成本及汇率风险。

招商国际获香港虚拟资产交易牌照

7月14日,招商国际证券有限公司确认已正式取得香港证监会批准,成为香港首家获得发行虚拟资产交易服务相关牌照的中资银行系券商。

绿地(亚洲)证券获香港证监会数字资产业务牌照升级

7月15日,绿地集团宣布旗下绿地(亚洲)证券获得香港证监会颁发的数字资产咨询服务(VA4号)及数字资产投资组合管理(VA9号)牌照升级。该进展标志着其在合规运营及数字资产领域取得实质进展。未来,绿地(亚洲)证券将基于牌照资质,结合区块链技术优化资产管理模式,开发涵盖数字资产、真实资产代币及数字货币交

国信证券:Robinhood虚拟资产布局助力中资券商发展,维持行业优于大市评级

国信证券研报指出,Robinhood虚拟资产布局为中资券商提供业务参考路径,通过合规获取相关牌照、推进资产上链及探索PFOF业务模式可能提升盈利能力。基于券商板块的PB-ROE估值逻辑,考虑到RWA领域当前的快速扩展态势,预计行业存在估值与业绩双重驱动潜力,该机构持续给予证券板块"优于大市"评级。

香港证监会警示借稳定币牌照炒作股价及虚拟资产交易风险

8月18日,香港证监会中介机构部执行董事叶志衡披露,部分企业借申请稳定币牌照之机炒作股价,投资者需警惕此类欺诈行为。其同步公布2023年上半年受理虚拟资产交易相关投诉达265宗,主要涉及境外诈骗、平台侵权或资金冻结事件,并特别警示使用非持牌交易平台的潜在风险。

香港金融圈分化:中资机构加速布局RWA赛道

8月22日披露的行业动态显示,香港金融圈呈现明显分化趋势:外资机构聚焦量化、对冲及IPO领域,而中资金融机构正加速布局现实世界资产(RWA)赛道。多位业内人士证实,当前中资机构的RWA探索主要受国内总部指令驱动,某在港头部基金负责人透露,大量驻港中资机构近期被要求评估RWA项目的商业化潜力。值得注意